当前位置:首页 / 非遗保护 / 非遗项目
非遗保护
27

7月

2017

江南丝竹的名曲(1)

任万勇 浏览次数:0
 “江南丝竹”,上海本地俗称“清音”、“国乐”、“丝竹班”等,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棵奇葩。据记载,大约自清末民初起,“江南丝竹”的演奏形式便已开始在江南一带流行;约当1911年前后,“江南丝竹”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,进而辐射到江苏(南)、浙江(西)等周边地区的民间特色乐种。嗣后,丝竹乐演奏在上海日趋繁盛,当时的民间陆续出现了许多演奏团体,如“鲁汇国乐社”就是上海早期的知名丝竹乐队,参与者遍及浦东地区;之后又有了颛桥“庄家丝竹班”、马桥“俞塘国乐社”和旗忠“高家丝竹班”等。民国时期的二、三十年代,在上海城隍庙的“点春堂”曾举行过一次各地丝竹乐爱好者的集会,参加的人数竟达二百多人,可谓盛况空前。其后,城隍庙的“湖心亭”便逐渐成了上海丝竹乐爱好者们演奏和传习“江南丝竹”的集合地。至建国初期,本上海民间丝竹班社就有42个。当年,一般人家嫁娶喜庆,总要请一班丝竹来助兴,每遇地方俗节,请上几班丝竹行街巡演,热闹非常,加上乐器上悬挂的“彩头”五光十色煞是好看。 
      作为一个特色民间乐种,“江南丝竹”长期以来,扎根于民间,流传于江、浙、沪地区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传播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音乐文化。无论历史的风云变幻、斗转星移,它依然巍巍挺立、光彩照人。及至今日,“江南丝竹”不仅在民间流传,而且在上海、南京、杭州、北京等地的专业团体也有演奏,越来越显示出它那顽强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力。 
      “江南丝竹”是一种以“丝弦”与“竹管”乐器相结合,或辅以小件打击乐器的传统“细乐”演奏形式,其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“花、细、轻、小、活”五个字:“花”即乐曲的花哨华彩、“细”即风格的精致细腻、“轻”即乐曲情趣的轻巧、“小”即乐队组织的小型、“活”即演奏技法的灵活;“江南丝竹”的传统演奏中还讲究:你繁我简、你高我低、加花变奏、嵌挡让路、抢板和即兴发挥等;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,丝竹艺人们还总结出了自己的艺诀: 
      胡琴一条线,笛子打打点; 
      洞箫进又出,琵琶筛筛边; 
      三弦当板压,扬琴一蓬烟; 
      偷加停连滑淡浓,八仙过海显神通。 
      ……
服务邮箱:gongyou88@sina.com
联系电话:021—6029 2300
中心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莘松路350号
邮编:201199
Copyright2005 上海市闵行区群 沪ICP备1502462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