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/ 非遗保护 / 非遗项目
非遗保护
27

7月

2017

民间音乐

评弹 浏览次数:0
  民间器乐乐种主要丝竹音乐、吹打音乐和道教音乐。民歌有号子、浦西田山歌、浦东小山歌、小调、风俗歌等形式。近百年内,先后建有民间音乐班社145个,其中丝竹班社60个,吹打班社28个,俗家道教班社67个。丝竹音乐较为普及。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是盛行期,每个乡都有丝竹班社,尤以虹桥、梅陇等地区为最。道教音乐随着道教活动而传播。交通不便,生活贫因的地区,道教活动相对活跃。因此,其分布情况与丝竹班相反,主要在境内西部南部及浦东地区。吹打音乐建国以前各乡镇都有,但班社数量上不及丝竹班。打唱班大多是吹打班兼营,主要活动于诸翟、纪王、颛桥、梅陇等地区。1999年,区级文化部门建立“闵行区民族乐团”,多次举行民族音乐会。民间音乐创作和演出队伍,长期以来是本区群众文化的强项,在本市享有盛名。 
1、十番锣鼓:数百年来,流行于本区境内的上海十番锣鼓,人称清锣鼓、打十番,也有叫细锣鼓、次扑汤等,可分为“清锣鼓”和“丝竹锣鼓”两大类。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"清锣鼓";兼用丝竹乐器演奏者称"丝竹锣鼓"。旧时,十番锣鼓多在迎神、庙会、喜庆、丧事等场合出现。 
2、七宝华漕小锣鼓:七宝、华漕等地区曾流行的十番锣鼓,根据其轻打细敲的演奏特征,近年来被民间音乐专家定名为上海小锣鼓。其中,七宝艺人擅长的《松竹梅》最富特色。《松竹梅》以板鼓引演奏,以大锣为松,小锣为竹,锣钹为梅。传至清道光年间,经七宝艺人徐裕孚、张耐失两人几番琢磨,加入“雨、雪、风”三声,以梆板为雨、小钹为雪、大鼓为风,乐曲由原来的十二段扩至二十四段,使用六件领奏乐器,使此曲更显雄壮、厚实、稳健。有人赞曰:“雪雨风打松竹梅,潺潺飒飒声韵齐,伯牙子期闻皆颂,赞毕还道果然奇。”此曲现已成为上海专业民乐团的演出曲目。 
3、纪王八音队鼓:所用小扁鼓,起源于清代中期,曾是经商小贩街头行走叫卖时的响器。鲍南生于1912年发起组建乐队,成员12人。常用乐器有13件,因以鼓为主,列队而演,称“八音队鼓”。表演时以五梅花开道,前有两面开道锣,后接一顶黄伞,队鼓及丝竹班颇具声势。在纪王庙会和婚丧喜事时表演,深受人们欢迎。 
服务邮箱:gongyou88@sina.com
联系电话:021—6029 2300
中心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莘松路350号
邮编:201199
Copyright2005 上海市闵行区群 沪ICP备15024621号